您所在的位置: 首页 >   中国汇通网 > 格局 > 武则天失去了皇位,为何还是生荣死哀,仍受尊崇?

武则天失去了皇位,为何还是生荣死哀,仍受尊崇?

时间:2023-06-05 20:23:46    来源:顶端新闻

705年,82岁的武则天病重,一个晚上,宰相张柬之带领着人马闯入武则天的寝宫,斩杀了她的男宠张氏兄弟,武则天很平静,第三天便下令,传位于其子李显,李显继位,改周为唐。

此时,武则天是失权之君。

历代失权之君没有好下场,南唐后主李煜,丧国之后被宋太宗赵光义毒死了,明朝的崇祯皇帝,国破之时吊死在景山。


(资料图)

然而,武则天不同,她退位后,唐中宗李显居然给她一个尊号“则天大圣皇帝”,这可是中国古代绝无仅有的事情。

另外,李显还定下规矩,每10天率领文武百官去看望武则天一次。

当年,唐高祖李渊被强迫退位,随后被软禁起来,儿子李世民很少去看望他,李渊在孤单中死得凄凉。

而武则天的孙子唐玄宗也当过皇上皇,但他的儿子唐肃宗从来不去看他。

为什么武则天失去了皇位,依然生荣死哀,备受尊崇呢?

01 武则天谋划后事

这就是武则天的高明之处,其实她早就考虑到了后事,及早做了安排。

690年,67岁的武则天正式做了皇帝,改唐为周。

虽然她建立了武周君权,但并没有跟李唐王朝决裂。

她承认自己继承了唐高祖、太宗和高宗的王权,而且,她也继续保留了对这三位皇帝的祭祀。

她走一步看百步,一早为自己留了后路。

登基之后,她就在考虑日后的继位问题,是把皇位留给亲儿子李显,还留给亲侄子武三思?

她左右为难之际,便问狄仁杰。

狄仁杰一句话点醒了她,“皇上,若立儿子为太子,在千秋万代之后,您仍能配享于太庙,享受万世香火。我还从未听说过,有人会将姑姑祭祀于家庙之中。”

一代女帝经此点拨,立马也明白了这个道理。

699年,武则天又复立亲儿子李显为太子。

接着武则天又面临一个更为头痛的问题,李家和武家水火不容,势不两立。

为武家谋未来,也想为儿子铺路,武则天三思之后,不动声色下了一盘大棋,目的是让李、武两家化干戈为玉帛。

为了让李家和武家结成同盟,武则天年近80岁还不断宠幸男宠,对男宠非常纵容,培养出一股新的势力,抗衡李、武两家的权力与地位,男宠们嚣张跋扈,使李家和武家恨得牙痒,于是两家同仇敌忾,一起对付男宠势力。

82岁那年,武则天病重,独留男宠张氏兄弟在旁侍候,张氏兄弟狐假虎威,他们的野心使矛盾激化到了顶点,李、武两家联合,在张柬之的带领下结果了张氏兄弟。

表面看,似乎是武则天输了,实际上正是她要的结果,棋下完,她也累了,主动让位给儿子李显。

而此时李、武两家在一次次的斗争中,真正成为了坚实盟友,他们都对武则天很尊敬,尊称她为“则天大圣皇帝”。

李显上位后,武则天活着的亲人继续风光,死去的祖宗也仍然受敬重。

对于武则天的武周君权,李显给出的官方说法是:高宗死后,国家面临着空前危机,母亲挺身而出,扶大厦之将倾,拯救了国家,替儿子代管了十几年的江山社稷;武周王朝不是伪朝,只是李唐王朝的一个变体。

而武则天是“在朕躬则为慈母,于士庶即是明君”,当年挽狂澜于既倒,是明君,现在又主动逊位给儿子,所以又是慈母。

这样一来,武则天高大的形象保持住了。

更重要的是武则天临死之前,做了一个非常明智的决策,回归母亲和妻子的身份,这奠定了她在唐朝的地位。

武则天死之前发布了一道遗制,专门对身后事作了安排。

她临终要求取消自己的皇帝称号,重新把身份定位为唐高宗的皇后;她死后葬入唐高宗的陵寝,灵位安放在李唐的祖庙之中。

有大臣反对,但孝顺的唐中宗李显坚持按母亲的意思办,他亲自护送母亲武则天的灵柩回长安,把她安葬在唐高宗的身边。

这使得乾陵成为一个奇迹,是中国唯一安葬着两位皇帝的陵寝。

不仅如此,唐中宗李显还在哀册文中,评价母亲:“英才远略,鸿业大勋。雷 霆其武,日月其文。”

如此高的评价,使武则天在唐朝永保地位。

从这里可以看出武则天的智慧,表面上是武则天弃帝号是妥协了,像是绕一圈又回到了终点,但这恰恰是她的高明之处。

她把人性看得透彻,把亲情和利害关系拿捏得非常好,使李显自然而然照她的意思来办后事。

前面说到武则天一直保留了对这唐朝先帝的祭祀,这伏笔的作用,在她失去皇位后就显示出来了,这使得她和李唐王朝的和解相对容易。

她将自己从一个皇帝又变回了妻子和母亲的身份,她还是唐高宗的妻子、孩子们的母亲。

在中国文化中,百善孝为先,尊重和孝顺父母、祖辈被认为是人伦之本。子孙后代不可以否定祖宗,所以李显对母亲武则天很敬重。

武则天与唐高宗合葬,即使母亲背叛过父亲,后代都不能动她的灵,否则就是对唐高宗的不敬。

在古代,父亲是家里的天,至高无上,而皇帝则是整个国家的天,她的归灵,使唐朝人都无法动她,而且对她的评价很高,一直受尊崇。

02 武则天的贡献

但是,唐朝延续280多年就结束了,之后的朝代对武则天褒贬不一,但总的来说还是肯定武则天是杰出的帝王。

在封建社会,男尊女卑,历来反对女性干政,武则天在当时是离经叛道的,但是史书中,肯定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位女皇帝,对她的评价比较中肯。

为什么武则天能获得历史的认可呢?

那是因为武则天对历史有贡献,主要是以下两点:

第一:武则天有善政,她最大的善政就是推行人才政策。

选拔人才的科举考试是隋朝隋文帝杨坚创立的,但武则天却充分把它发展起来,促使人才流动。

在武则天之前是贵族社会,贵族不需要科举,是父子相承的官位制度,武则天认为没有经过检验,谁都不能当官,科举制是最好的检验标准。

于是她亲自主持考试,在洛阳对全国的几万考生进行选拔。她把好的考卷贴到尚书省,让人们知道她选用了什么样的人才。

这让所有人都看到上升的希望,因此科举制度在人们的心目中神圣起来了。

科举考试打破了以家族出身为主要标准的官僚选拔方式,不论出身,所有人都要接受统一的考试,通过考试考上去的,会被认为有本事,于是出现“将相本无种,男儿当自强”的局面。

这种人才选拔方式更加公正,把原来比较保守的官僚选拔制度调动起来了,对中国古代有意义特别大。

它拉近了社会阶层间的差距,促进了社会的稳定和发展,对后来一千多年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。

如今,高考仍是作为选拔人才的主要方式之一,许多领 导人都曾通过高考考入名校,从而奠定了他们日后成功的基础。这种英雄不问出处的精神,从武则天至今,一样符合现代社会的时代精神。

第二:武则天当政促进经济发展。

考量一个国家经济状况,最重要的两个指标:一个是人口数字,另一个是粮食储备。

关于人口,652年,《唐会要》对户口数的记载,全国共有三百八十万户,而到705年,武则天退位时,全国户数已经增加到六百一十五万户。

五十三年之间户数增长了近一倍,这在整个中国古代社会也是少见的。

再来看粮食储备情况,据《唐会要》记载,武则天退位的前一年,一位官员在给武则天的上书中说:“神都帑藏储粟,积年充实。”

1971年,在洛阳发掘出了唐朝含嘉仓的遗址,从这个储藏粮食的仓库窟,估算出容纳的粮食数量是七万两千五百吨,这可是一个了不起的数字。

这两个数字说明武则天管辖时期,经济兴旺发展。

03 结 语

对于武则天,咱们的伟人评价她:“确实是治国之才。”

历史对武则天的评价:“求材贵广、考课贵精,累朝赖多事之用”,她培养的人才汇集好几个时代,在她当政的时代老百姓都生活很安定。

这就是为何武则天失去皇位,仍受尊崇的原因,真不愧为一代女皇,智慧卓绝。

主战场 >>
冲击力 >>

X 关闭

X 关闭